臺灣國際造船股份有限公司新聞稿,10月23日上午,由臺灣國際造船股份有限公司高雄造船廠為臺灣海軍承建的“大武”級救難艦首艦“大武”號(ROCS Dawu,ARS-571)舉行交付儀式,臺灣海軍司令唐華、高雄政府秘書長張家興等人出席儀式。該艦以臺東縣東南端的大武鄉命名。
“大武”級救難艦是臺灣“國艦國造”計劃中子計劃“安海計劃”的產物,首艦“大武”號于2021年8月開工,2023年6月下水。其滿載排水量3250噸,最大航速18節,最大自持力10000海里,主要承擔遠洋水面艦艇救難和拖帶、污染控制、海上消防和一定程度的海上補給與潛水救難任務。
“大武”級救難艦主要取代的是臺灣海軍中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建造的“阿布納基”/“納瓦霍”級遠洋拖輪(臺灣稱之為“大同”級)以及部分“大湖”級潛艇救難艦(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建造的“潛水員”級救援打撈船)的能力。由于“大武”級救難艦噸位較小,雖具備潛水鐘收放能力(設于右舷艦舯部),但難以具備相應的聲吶、醫療、減壓等搜索和救治能力,臺灣還在籌劃建造一種更加專業的多用途“海洋綜合支援艦”,計劃參照日本海上自衛隊的“千早”級潛艇救援艦,采取更加穩妥的艦舯中央“月池”式潛水鐘收放設計。因此,在新型“海洋綜合支援艦”項目明確之前,“大武”級救難艦按照計劃只是執行簡略的潛艇救難任務。
實際上,“大武”級救難艦是一種“多用途軍用拖輪”,衡量此類艦艇的重要技術指標就是推進主機總功率,同民用“三用工作船”技術差距不大,如美國軍事海運司令部最新的“納瓦霍人”級救援打撈船,比“大武”級救難艦規格稍大,滿載排水量約5100噸,采用的是類似瓦錫蘭4621型工作船(W?rtsil?Ship Design VS 4612)的規格標準,為9000千瓦(1.2萬馬力)級。雖“大武”級具體參數未知,但臺船公司今年年初也剛剛下水了一艘類似的錨拖供應三用工作船(AHTS),載重噸位2900,最大馬力1.2萬匹,拖力157噸,號稱“東亞最高規格”。
“大武”級救難艦采用全電式輔助推進系統,設有三組輔助電動推進器,分別是艦首前和艦尾底部的側向推進器、艦舯底部的一具伸縮式全向推進器,由艦上動態位置保持系統(Dynamic Positioning System)控制,賦予該艦DP1級別的動態定位保持能力。
“大武”級救難艦搭載一挺臺灣聯勤第六十兵工廠(205廠)仿制的美軍F-5E/F虎II戰斗機的M39A3型20毫米機炮作為自衛武器,在艦橋頂部四角各有一座消防水炮。艦尾甲板分兩層,第二層甲板較小,搭載一艘全封閉自正救生艇、一艘硬殼突擊艇和相應吊艇架;一層甲板較大,甲板前方兩舷各設有一座潛水鐘收放吊具(一座露天一座由艙門遮蔽,但臺灣目前沒有DSRV救生艇和DDS飽和潛水裝置,只能采用無人深水潛航器);中間設有兩部7噸8米/3噸12米級克令吊,用于物資裝卸,克令吊中間設有100噸級拖纜鉸機;尾部是空置平臺,但無直升機著艦能力,主要用于垂直補給和存放物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