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首艘專業南極磷蝦捕撈科考船建成后,將填補我國在高端漁船領域的空白,大大提升我國在南極磷蝦科考、捕撈、加工等領域的技術水平。
近日,中船黃埔文沖船舶有限公司承接的國內首艘專業南極磷蝦捕撈科考船項目訂單正式生效。該船建成后,將填補我國在高端漁船領域的空白,大大提升我國在南極磷蝦科考、捕撈、加工等領域的技術水平。
從引進二手大型拖網漁船,到自主開發專業捕撈裝備和技術并用于改造及新建項目,近年來,我國相關研究機構和船企在高端漁船領域取得了突破性的成果。而以南極磷蝦捕撈科考船為代表的旗艦式高端漁船的建造,將為我國遠洋漁業的健康發展及我國建設海洋強國發揮重要的作用。
市場前景值得期待
自上世紀60年代前蘇聯開始對南極磷蝦進行大規模商業捕撈以來,日本、智利、韓國、挪威、中國等22個國家相繼加入南極磷蝦商業捕撈隊伍。統計數據顯示,2015~2016年,全球取得南極磷蝦捕撈許可的漁船共有12艘,其分布為中國4艘、韓國3艘、挪威3艘、智利1艘、烏克蘭1艘。2015年,全球南極磷蝦的捕撈量為22.6萬噸。
南極磷蝦資源穩定,開發潛力大。據中國造船工程學會首席專家陳映秋介紹,南極磷蝦的捕撈被認為是世界上管理最規范的漁業形式。在2008年,南極海洋生物資源養護委員會(CCAMLR)就確定相應區域總的許可捕撈量為347萬噸,同時要求在南極磷蝦資源分布最集中的區域,一旦捕撈量達到62萬噸就必須停止捕撈,直到資源得到恢復。實際上,受制于高成本及法律和政治因素,南極磷蝦的捕撈量從未達到過限制水平。
捕撈的經濟效益也被看好。丹麥一家魚粉設備及動物蛋白設備企業曾為挪威、智利和中國船東提供成套加工設備。據該公司負責人劉剛介紹,工業巨頭阿克公司擁有一艘名為“Antarctic Sea”的南極磷蝦捕撈加工船。該船2016年上半年營業收入為5200萬美元,利潤達到1760萬美元。他表示,一艘加工能力為20噸/小時的南極磷蝦捕撈加工船總投資約為4億元人民幣,3年多即可收回成本。
發展水平有待提升
我國在2009年實現了南極磷蝦捕撈零的突破,當年2艘漁船的捕撈量為1946噸,后經過多次探捕、試捕后,年捕撈量總體呈上升趨勢,2014年達到5.4萬噸。目前,我國南極磷蝦捕撈漁船數量保持在3~5艘,年捕撈量在3萬~5萬噸,作業漁場有3個,作業時間由2個月延長至9個月,實現了作業季節的全覆蓋。同時,據不完全統計,國內可用于南極磷蝦捕撈的大型拖網漁船共有11艘,所屬企業分布在遼寧、山東和上海等地。
不過,我國南極磷蝦捕撈水平仍然較低。由于基礎研究深度不夠,關于南極磷蝦資源的探查與評估、南極磷蝦漁場的變動規律等研究不足,制約了綠色、高效捕撈活動的開展。南極磷蝦易堵塞網具、易擠碎的特點,對捕撈技術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但目前我國作業漁船多是引進或改造的二手大型拖網漁船,作業效率不高。2014年,我國南極磷蝦捕撈量不到挪威的三分之一。
缺乏專業加工裝備,使得南極磷蝦的加工能力與質量不高成為我國南極磷蝦捕撈的一大瓶頸。陳映秋分析,捕獲的南極磷蝦必須在數小時內進行加工,否則蝦殼富含的氟元素會滲入蝦肉導致氟超標,其強大的酶系統還會令自身迅速分解。因此,捕撈磷蝦的漁船上必須有高效的加工處理設備,用于蝦粉和蝦油的生產。而我國現有漁船缺乏南極磷蝦深加工生產技術和設備,加工利用方法較少,也沒有完善的安全和質量控制體系。
裝備支撐能力漸強
值得慶幸的是,我國近年來在南極磷蝦捕撈裝備研發方面取得的成果將改變這種現狀。中國船舶重工集團公司第七〇一研究所高級工程師陳顏龍介紹說,該所已進行了極地漁業資源及海洋環境科學調查船的開發,內容包括磷蝦生化特性現場研究與新產品開發、南極磷蝦資源探查與評估、南極磷蝦漁場變動規律、磷蝦加工設備技術工藝調試等。
在南極磷蝦捕撈加工船研究方面,七〇一所承擔的“863”課題“南極磷蝦捕撈加工船總體設計及關鍵系統集成”已結題,全船設計圖紙通過國家漁業船舶檢驗審查。該型船采用吸蝦泵連續捕撈方式,加工技術專業化、集成化。借助這項成果,中國水產有限公司南極磷蝦捕撈加工船改造項目已進入船廠施工階段;一家水產公司南極磷蝦捕撈加工船新建設計項目已完成方案論證,研發人員進行了深入設計。此外,湖北海洋工程裝備研究院有限公司也正積極進入南極磷蝦捕撈加工船設計和建造領域。
未來將有更多新建或改建船從事南極磷蝦捕撈。業內專家認為,在南極磷蝦捕撈加工船技術發展路線方面,技術吸收、實船改造、自主研發、新建實船缺一不可。我國將在較短時間內走過這4個階段,但目前來看,相關裝備發展仍不成體系,同時,南極磷蝦資源的開發利用也處于初級階段,只有優化作業措施,改進設備和工藝,以漸進方式推動規模化發展,才能避免出現新技術跟進不及時、設計不到位、技術不完善的問題,進而促進我國遠洋漁業的健康發展。
近日,中船黃埔文沖船舶有限公司承接的國內首艘專業南極磷蝦捕撈科考船項目訂單正式生效。該船建成后,將填補我國在高端漁船領域的空白,大大提升我國在南極磷蝦科考、捕撈、加工等領域的技術水平。
從引進二手大型拖網漁船,到自主開發專業捕撈裝備和技術并用于改造及新建項目,近年來,我國相關研究機構和船企在高端漁船領域取得了突破性的成果。而以南極磷蝦捕撈科考船為代表的旗艦式高端漁船的建造,將為我國遠洋漁業的健康發展及我國建設海洋強國發揮重要的作用。
市場前景值得期待
自上世紀60年代前蘇聯開始對南極磷蝦進行大規模商業捕撈以來,日本、智利、韓國、挪威、中國等22個國家相繼加入南極磷蝦商業捕撈隊伍。統計數據顯示,2015~2016年,全球取得南極磷蝦捕撈許可的漁船共有12艘,其分布為中國4艘、韓國3艘、挪威3艘、智利1艘、烏克蘭1艘。2015年,全球南極磷蝦的捕撈量為22.6萬噸。
南極磷蝦資源穩定,開發潛力大。據中國造船工程學會首席專家陳映秋介紹,南極磷蝦的捕撈被認為是世界上管理最規范的漁業形式。在2008年,南極海洋生物資源養護委員會(CCAMLR)就確定相應區域總的許可捕撈量為347萬噸,同時要求在南極磷蝦資源分布最集中的區域,一旦捕撈量達到62萬噸就必須停止捕撈,直到資源得到恢復。實際上,受制于高成本及法律和政治因素,南極磷蝦的捕撈量從未達到過限制水平。
捕撈的經濟效益也被看好。丹麥一家魚粉設備及動物蛋白設備企業曾為挪威、智利和中國船東提供成套加工設備。據該公司負責人劉剛介紹,工業巨頭阿克公司擁有一艘名為“Antarctic Sea”的南極磷蝦捕撈加工船。該船2016年上半年營業收入為5200萬美元,利潤達到1760萬美元。他表示,一艘加工能力為20噸/小時的南極磷蝦捕撈加工船總投資約為4億元人民幣,3年多即可收回成本。
發展水平有待提升
我國在2009年實現了南極磷蝦捕撈零的突破,當年2艘漁船的捕撈量為1946噸,后經過多次探捕、試捕后,年捕撈量總體呈上升趨勢,2014年達到5.4萬噸。目前,我國南極磷蝦捕撈漁船數量保持在3~5艘,年捕撈量在3萬~5萬噸,作業漁場有3個,作業時間由2個月延長至9個月,實現了作業季節的全覆蓋。同時,據不完全統計,國內可用于南極磷蝦捕撈的大型拖網漁船共有11艘,所屬企業分布在遼寧、山東和上海等地。
不過,我國南極磷蝦捕撈水平仍然較低。由于基礎研究深度不夠,關于南極磷蝦資源的探查與評估、南極磷蝦漁場的變動規律等研究不足,制約了綠色、高效捕撈活動的開展。南極磷蝦易堵塞網具、易擠碎的特點,對捕撈技術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但目前我國作業漁船多是引進或改造的二手大型拖網漁船,作業效率不高。2014年,我國南極磷蝦捕撈量不到挪威的三分之一。
缺乏專業加工裝備,使得南極磷蝦的加工能力與質量不高成為我國南極磷蝦捕撈的一大瓶頸。陳映秋分析,捕獲的南極磷蝦必須在數小時內進行加工,否則蝦殼富含的氟元素會滲入蝦肉導致氟超標,其強大的酶系統還會令自身迅速分解。因此,捕撈磷蝦的漁船上必須有高效的加工處理設備,用于蝦粉和蝦油的生產。而我國現有漁船缺乏南極磷蝦深加工生產技術和設備,加工利用方法較少,也沒有完善的安全和質量控制體系。
裝備支撐能力漸強
值得慶幸的是,我國近年來在南極磷蝦捕撈裝備研發方面取得的成果將改變這種現狀。中國船舶重工集團公司第七〇一研究所高級工程師陳顏龍介紹說,該所已進行了極地漁業資源及海洋環境科學調查船的開發,內容包括磷蝦生化特性現場研究與新產品開發、南極磷蝦資源探查與評估、南極磷蝦漁場變動規律、磷蝦加工設備技術工藝調試等。
在南極磷蝦捕撈加工船研究方面,七〇一所承擔的“863”課題“南極磷蝦捕撈加工船總體設計及關鍵系統集成”已結題,全船設計圖紙通過國家漁業船舶檢驗審查。該型船采用吸蝦泵連續捕撈方式,加工技術專業化、集成化。借助這項成果,中國水產有限公司南極磷蝦捕撈加工船改造項目已進入船廠施工階段;一家水產公司南極磷蝦捕撈加工船新建設計項目已完成方案論證,研發人員進行了深入設計。此外,湖北海洋工程裝備研究院有限公司也正積極進入南極磷蝦捕撈加工船設計和建造領域。
未來將有更多新建或改建船從事南極磷蝦捕撈。業內專家認為,在南極磷蝦捕撈加工船技術發展路線方面,技術吸收、實船改造、自主研發、新建實船缺一不可。我國將在較短時間內走過這4個階段,但目前來看,相關裝備發展仍不成體系,同時,南極磷蝦資源的開發利用也處于初級階段,只有優化作業措施,改進設備和工藝,以漸進方式推動規模化發展,才能避免出現新技術跟進不及時、設計不到位、技術不完善的問題,進而促進我國遠洋漁業的健康發展。